0573-83853584
首頁 > 企業動態
有感于加快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的一些想法
時間:2021-04-19 09:07:12
有感于加快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的一些想法
 

       我國的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源遠流長,但長期的“口口相傳”粗放型管理使理論大大滯后于成就,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有了自己的理論雛形。改革開放后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建筑業如雨后春筍高歌猛進, 1998年《建筑法》頒布實施后,我國的建設工程管理體系基本形成,經過20多年的發展實踐和經驗總結,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提出了高質量、精細化發展戰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新的建設工程組織管理模式誕生,并開始走向現代化、國際化。

      自《建筑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的建設工程管理體系有了法律保障和政策配套支撐,同時行業全面走向市場化,代建、監理、造價等管理公司(以下簡稱“管理公司”)應運而生,成為建設工程管理的主體,目前,管理公司業務正在向全過程工程咨詢過渡。

      我國的建設工程管理體系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政府行業主管部門,主要起到政策制定和指導管理作用;二是建設單位(政府、企事業、房企),主要起到立項決策和實施監督作用;三是管理公司,主要起到過程實施和監管作用。從以上建設工程管理組成的層次構成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管理公司主要是在工程實施階段的服務,因此,在整個建設工程管理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被動地,加之市場沒有公正第三方監管和培養等因素,造成了組織模式的不合理、不科學,而這其中影響因素最大的就是政策前置條件(組織模式),亦即組織和職權構成的碎片化。

      目前,就市場建設工程管理的人員數量而言,建設單位和管理公司約各占一半。由于建設單位與管理公司的管理職能不同、階段不同,久而久之出現了管理資源(職權待遇、人員素質等)明顯優于管理公司,長期的這種狀況大有越來越嚴重之勢,管理公司的職能作用非常被動,造成社會和建設單位對管理公司的服務存在憂慮和偏見,而管理公司則“苦不堪言”,生存發展步履艱難,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供需矛盾和行業發展短板。那么,為什么市場需要工程管理,而管理公司又不能較好地滿足管理的預期效果呢?是管理公司“不爭氣”“不上臺面”嗎?我們總結主要有以下因素。
   
      1.建設工程組織模式的碎片化。所謂的碎片化,就是把本來應當按照建設工程管理客觀規律的職能人為地拆分,造成自然有機的關系和法律規章職權分界模糊、責任難分,管理公司執業界限存在“彈性”。發現這些問題后,行業主管部分寄予了管理公司“希望”,又增加了很多本屬于政府和施工單位的職能(如旁站、安全責任、工資監管等),但仍然沒有改變管理缺陷現狀,管理公司很難按照“公平、獨立、誠信、科學”來開展工作。建筑市場表面上“有法可依”,實際上是“潛規則”泛濫。表面上建設單位的職權高于管理公司,而當出現問題時,損失最大的是建設單位,名譽掃地的是管理公司。
   
      2.資質條件不能滿足管理需要。管理公司的資質條件中執業人員主要是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咨詢工程師等,這些執業人員資格考試以管理理論為主,沒有專業技術要求,資質條件設置偏重管理理論弱化專業技術,造成管理公司執業人員專業技術的局限性,重程序輕技術成為一種執業“習慣”,管理深度和質量必定受到限制和影響,因此,出現了管理公司“有資格能力弱”的囧境,也是不能很好地滿足全方位高水平發揮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
   
      3.工程管理市場尚需積累培養。建筑業是特殊行業,它必須在相對規范的前提下,才能健康發展,但當前市場低價競爭造成行業發展困難。一是2007年國家制訂的監理收費標準,2017年被取消指導價,市場監理費不升反降,這與物價高漲社會收入普遍增長背道而馳。二是多種所有制企業市場準入,造成國有、民營企業市場源頭的不公平競爭。低價競爭、監管缺失,造成民營管理公司生存發展步履艱難,也是造成市場亂象的主要源頭。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市場環境復雜多變,誠信文化尚未成熟,風險意識尚需培養,經驗尚需時間積累,因此,行業管理和市場適應能力滯后在所難免。在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創新發展”與“整理整頓”必須同步,模式更新必須體現市場規則和優勝劣汰,過早、過大“放開市場”和“簡政放權”必須謹慎。否則,就會出現原有問題沒有解決又增加了新問題。
   
      解決以上問題,我們覺得應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深刻領會全過程工程咨詢的意義。全過程工程咨詢的核心價值是充分發揮利用管理公司的管理、技術、經驗、信息等綜合優勢,為建設單位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服務,并在服務的同時創造價值,實現工程管理1+X=∞的目標(式中X:多項服務內容疊加,如代建、招投標、監理、造價等;∞:1+X服務疊加后,整合了管理職能優勢,通過技術咨詢優化提升),使建設工程的價值和品質大大提高。
   
      2017年初至今,國辦發〔2017〕19號文件出臺已4年多,但“試點”后相關配套政策卻遲遲沒有跟上,新舊模式破舊立新過度時間過長,很多建設單位把全過程工程咨詢簡單地看成工作內容的疊加,忽略了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的“咨詢”作用。市場(特別是地方政府和建設單位)對新模式的實施缺乏政策依據,對新模式的優越性缺乏認識和積極性。因此,政府應加強全過程工程咨詢的宣傳力度,加快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的步伐。
   
      2.做好頂層發展規劃和市場監管。長期的市場放開,建筑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譬如企業數量多而不強、大而不強現象普遍,僵尸性企業、分公司(掛靠)泛濫;原材料、構配件市場源頭質量監控缺失;工程檢測市場放開;項目驗收備案制等導致市場無序競爭、管理混亂。
   
      在行業破舊立新之際,政府應鼓勵和倡導大型企業創新引領、中型企業合并升級、小微企業補充完善的企業數量規模科學級配構成,引導管理公司做大做強、做精做優,增強管理公司的綜合實力,這應當是行業頂層設計的當務之急。政府企業數量審批切莫放寬再“成熟一個發展一個”,遏制管理公司有而不強的局面。
   
      面對市場所出現的問題,必須強化源頭監管。一是要聯手政府市場監管、質量監督、審計紀檢等部門,因地制宜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制定切實有效的組織措施和治理方法,保證源頭控制、過程監管,保證原材料、構配件質量。二是要充分發揮各級行業學會、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梳理問題、列出清單、分工落實,讓企業不能做、政府做不了的事交由學會、協會去做,補充政府管理不足。
   
      3.
強化全過程工程咨詢市場指導。建設工程目標設置科學是確保建設工程質量的基礎,因此,全過程工程咨詢必須政策配套、強化過程監管,并不斷總結有序推進。建立公正第三方目標監管組織體系,是確保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建設工期應當按照國家工期定額,工程造價應當符合市場規則,質量目標設置應當科學合理,政府有關部門和建設單位在項目決策時、在供地時就確定建設目標等干預該住住手了,必須還工程建設正常的目標設置。
   
      確保建設工程管理質量,同樣經濟(服務費用)是基礎,沒有基本的經濟來保障,就無法實現建設工程的管理目標。建設工程管理市場競爭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同樣需要建立公正第三方的監管組織體系。同時,建設工程管理必須突出技術為先、管理為先理念,經濟上采用“服務+獎勵”的模式,鼓勵管理公司利用技術、管理、信息等優勢,挖潛潛力、提高水平、增加效益,這正是全過程工程咨詢模式設置的初衷和目的。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和重視全過程工程咨詢的意義和站位,強化建設工程的目標管理和服務費用的監管,打破腸梗阻,激發新動能,做到“兩頭抓、兩手硬”,才能擁抱新模式,建設工程管理市場才能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