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3-83853584
首頁 > 企業動態
建筑業現狀分析和發展思考
時間:2020-12-08 10:00:56
建筑業現狀分析和發展思考

董發根  徐  斌

【本文刊《建筑》雜志2020年23期  行業專欄】

      中國建筑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文化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長期的封建、貧窮、戰亂和“口口相傳”等影響,沒有形成建筑理論技術和管理制度,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現代建筑工業雛形,因此,我國現代建筑理論技術和管理制度起步較晚。
 
      從新中國成立到“魯布革沖擊”,我國現代建筑工程理論技術和管理制度真正萌芽,日后理論技術、規范標準和管理模式,通過引進消化、逐漸建立、不斷完善提升并繁榮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建筑業與其他行業一樣,進入了長期高速發展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1998年3月《建筑法》頒布實施后,建立了我國現有的建設工程組織模式和管理制度。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施工技術不斷創新突破,“基建狂魔”名副其實。“一帶一路”、提質增效、接軌國際,又催生了工程總承包(EPC)和全過程工程咨詢(PMC)新組織模式(以下簡稱新模式)的推出,綠色建筑、建筑工業化、智慧管理也已走到我們中間。我國建筑業的華麗轉身,在人類發展史上絕無僅有。

      下面,筆者結合長期的工作實踐,提出我國建筑業的現狀和幾點發展思考。

      一、把對建筑業的認識和管理提升到應有高度

      眾所周知,建設工程是一種特殊商品,它具有建設周期長、投資大、順序強和固定性、獨立性、多樣性等特點,還會因工程建設地點、時間、環境等變化而結果有所不同,因此,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不同于其它產品的管理,而是一種針對性極強的產品管理,它必須在相對規范的市場環境下,才能有序競爭、健康發展。

      按照我國現行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在整個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中,除涉及相關建筑業企業外,還包括政府發改、財政、土規、審計和建設等部門,而建設工程在實施時期的管理,主要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也是時間最長、過程復雜,受政策法規約束最大的階段。

      長期以來,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地方政府往往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建筑業“逆行者”的角色應當得到改變,建筑業的地位和作用應當得到高層的進一步重視和關注,建筑業的認識和管理應當提升到應有高度。

      二、建筑業市場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培養和扶持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十八大對我國發展現狀的評判。由于我國發展速度快等原因,當前社會的誠信文化和風險意識尚未成熟,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需要一定的政策完善和時間磨合,這就是我們的基本國情。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建筑業與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一樣,需要規范的市場大環境,不能完全理想的放任“市場經濟”。因此,政府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握行業發展動向、制定政策制度并強化督查落實,雙管齊下,其中,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了解行業發展規律、做好頂層設計十分重要。

      三、加快新模式(EPC、PMC)的推進步伐和力度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文件發布已近4年,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性等因素,新的建設工程組織模式配套政策在陸續出臺,并將打破老模式的弊端,從而達到進一步提升建設工程品質的改革效果,在此,我們不妨再了解一下新老模式的主要優缺點。

      1.老模式的三大“毒瘤”。

      (1)工程檢測市場化。建筑原材料、構配件質量監測市場化,使生產源頭、流通領域監管缺失,導致市場原材料、構配件質量魚龍混雜,施工現場試件、技術資料包干,實際與書面的吻合度很難確定。

      (2)工程驗收備案制。所謂的“五方主體”工程驗收結論,正常情況下參建各方主要尊重業主意見,造成每個項目驗收把控標準不一。“習慣”成為“自然”,實際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設計標準在提高,而實體質量在下降的囧境。尤其屋面、外墻(門窗)、地下室的質量問題長期存在,幕墻、鋼材、商品混凝土、成品樁、管線、防水材料等成為質量問題的重災區。

      (3)施工圖審查市場化。只審查合法性,不審合理性,審圖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指導作用。

   2. 新模式的主要優點。

  (1)責任主體和組織關系明確,減少了過程復雜環節,有利于資源的高效配置,從而提高了組織和履約能力。

  (2)新模式一般配套運作,通過“咨詢”激發了項目潛在的能量(優化設計),有利于控制造價、縮短工期、過程合理,從而保證了工程的建設質量。

  (3)進一步明晰了參與單位的責權,也對參與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利于推動和提升參與企業的管理現代化和技術能力,有利于市場的優勝劣汰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3.加強新模式的宣傳推進力度。

      老模式執行近23年來,雖然建立了現行行業管理制度,但“碎片化”管理的各種缺陷明顯。建筑市場“規則至上”壓倒“誠信為本”,建筑企業重視“規則”、適者生存,“信譽第一、尊重知識、技術為先”的分量越來越輕,以包代管、崗位竄換、低價競爭、掛靠“合作”,行業隨市場自然發展,核心問題還是缺乏有效監管,一旦出現問題,受傷的是廣大建筑企業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也成為建設行為主體的無奈選擇,給行業抹黑、蒙羞。

      讓全社會了解新老模式的組織特點,重視前期策劃和規劃設計,是確保建設質量關鍵,重視過程管理和項目后評估,是確保工程質量的基礎。加強新模式的宣傳和推進力度,加快推進新式的全面實施,不斷總結和完善新模式管理制度,是改變現狀的關鍵和契機,也是國際建設工程管理的通用慣例。

      四、充分發揮學會、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制度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國家現代化管理制度已經初步建立,建筑業科研院校、科技能力、產業結構、制度建設已相對配套完善,改革開放、行業發展、簡政放權,社會資源豐富、暢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活力強大。

      把“政府做不了、企業不能做”的事交由學會、協會去做,可以進一步打通過程環節、激發市場資源功能,促進行業科學發展、健康發展。因此,政府應深入調查研究,傾聽基層聲音,挖潛社會資源,做好頂層設計,列出問題清單(權力清單),是解決“腸梗阻”“玻璃門”的當務之急。

      五、加強監管與時俱進強化落實提升品質

      建筑業量大面廣、涉及千家萬戶、事關國計民生,建筑業的健康發展是全社會的大事。了解和總結建筑業的過去,掌握和分析建筑業的現狀,對規劃建筑業的未來和健康發展非常必要,而不是感嘆:“建筑業,說聲愛你不容易。”此外,我國經濟發展持續高速發展,制度和管理滯后在所難免,我們應當用發展的眼光、適當的耐心,包容地看待這些暫時的問題。

      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建筑業由增量建設為主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的多元化狀態,并將成為一種常態。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業發展的總體特點是規模大、粗放型,必須提升管理部門和行為主體單位項目全壽命周期的管理思想和責任、使命意識。因此,無論管理水平和建設品質,提升空間還很大。

      建設工程管理是一個復雜過程,新模式替代老模式已是潮流和必然,讓大家充滿期待,但新模式不可能“完美無缺”。此外,多種所有制體制市場環境將長期存在,“國進民退”“宏觀調控”是中國特色的基本制度和國策。因此,在執行新模式的同時,必須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行業配套政策必須完善,市場監管必須落實,才能開創新模式全面提升建設品質的新局面。

      我們全體建筑業管理者、從業者一方面要不斷學習,了解行業發展現狀,積極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管理和執業技能,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坦誠接受和適應新模式“被咨詢”的挑戰。真正從思想上、行動上正確認識和理解新模式的組織關系,才能激發新模式綻放的能量和活力,從而達到理順關系、職責明確、縮短工期、節省造價、提升建設品質之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經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