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3-83853584
首頁 > 企業動態
感受美帝國
時間:2012-12-28 16:25:44

感受美帝國

 

董發根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人類進入了大規模的工業化革命時代,世界經濟蓬勃發展、蒸蒸日上,但隨之也帶來了全球性的資源緊缺,并衍生了暖冬現象、海平面上升、動植物滅絕、自然災害頻發等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地球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威脅,人類甚至為此付出了慘痛的戰爭代價,當今世界正在進行著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洗牌時代”,這個矛盾將越來越突出,因此,節能減排早已備受世界所關注。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每年都會召開全世界的氣候會議,會上,就有關熱點問題,會員國一定會展開熱烈的討論,并達成共識或擱置爭議或簽訂協議,比較有影響力的如《京都協議》(是全世界唯一具有約束力的減排協議)、《哥本哈根協議》,再到剛剛召開的多哈氣候大會,會議議題無不成為各國領袖們喋喋不休討論的核心和熱點。

我國是資源緊缺型國家,人均擁有資源量在全世界處于極低水平。例如:煤炭擁有量我國人均為5.1噸,美國為19.4噸,僅占其1/4,而煤炭消耗量,我國在2007年后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消耗數量比例約占全球的45%。此外,我國又是高能耗的國家,平均能耗是發達國家的8-10倍。

由于歷史、經濟、技術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建筑節能目前尚處于較初級的起步階段,運用水平也只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50-60年代的水準,而建筑是能耗大戶,它產生了約30%的CO2,運行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資源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各級政府對節能減排越來越重視。

就建筑節能,國家和各省、市早已出臺了很多的政策和文件。譬如:2005年,國家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今年5月,又出臺了《“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我省在2011年底,在國內率先實行了民用建筑節能評估制度;成立了“嘉興市建筑節能協會”等等。這些政策和舉措的出臺,較好地保證了建筑工程在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建筑等方面的推廣和運用,并為穩步推進行業的健康發展、科學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和法律依據。

嘉興是一個資源基本靠輸入型的城市,可用建筑材料資源和能源極其有限,近年來,在嘉興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關方面在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運用上作了很大的努力,我市于2011年7月,被批準列為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為此,我市又出臺了《嘉興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建設實施意見》《嘉興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管理辦法》等政策。建筑節能不是簡單地提高建筑性能、使用可再生材料,而是一項事關國計民生和全人類道德義務的大事,因此,認真做好建筑節能工作,對行業的發展和全社會的貢獻潛力巨大、意義深遠。

為了更好地落實各級政府對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我市廣大建筑科研、設計、施工、監理和生產管理部門的思想認識和綜合運用水平,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應相關企業要求,由嘉興市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組建了赴美國“可再生能源利用與建筑節能技術培訓班”,赴美申請報告于2012年9月經國家外專局等審查批準。

2012年10月23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至2012年11月12日,由嘉興市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組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與建筑節能技術培訓班”一行(以下簡稱團組)18人,赴美國進行了為期21天的學習交流和參觀考察。團組成員主要是我市從事可再生能源利用與建筑節能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和相關企業的骨干、負責人,除兩名團員外,團組成員其余均是第一次赴美。

為了保證此次行程的順利進行,團組嚴格按照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進行了資料的送審,由于準備充分、及時,全部團員一次就通過了美國駐滬領事館的簽證,這算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確定了赴美的行程。按照規定,有關部門向團組進行了外事紀律、政治思想和風俗習慣等教育,與此同時,團組也立即進行了啟程前的一切準備,及時成立了由團長、副團長、秘書長、副秘書長和組長、委員組成的組織架構,并按照上級要求,確定了此次培訓、考察的調研課題方向。

團組成員十分珍惜和重視此次培訓、考察機會,大家都作了充分的準備,并對行程充滿了期望,有團員寫出了這樣的行前感想:

三周行程十八伴,

再生能源結緣源;

重陽相約美帝國,

期盼精彩隨游學。

“高鼻子、藍眼睛、大個子、紙老虎”,這是我們少兒時代對美國人的印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后中美兩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們開始對這個國家有了新的認識和“興趣”,由此也了解了一些這個國家的情況和歷史,不說遠古,就說近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揭開了中國人民的災難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經過我們的浴血奮戰,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走上了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我們從“八國聯軍、庚子賠款”、韓戰越戰,到乒乓外交、美蘇冷戰、蘇聯瓦解,再到“人權問題、貿易制裁”、炸我使館、英特爾、蘋果和美日、韓、菲、越等東海、南海軍演等一幕幕,進一步認識了這個國家。

我們此次培訓、考察的行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0月24日至31日,在舊金山學習交流;第二階段:11月1日至11日,在紐約、洛杉磯等城市參觀考察。

10月23日上午5:30,團友們在市建委集合乘車前往上海,11:45我們搭乘的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班機,準時從浦東國際機場出發,經過10個多小時的飛行,飛機于美國西部時間10月23日上午8:25到達舊金山(也稱圣弗朗西斯科)國際機場。按照接待方給我們的住宿安排,我們須在下午14:00才能入住酒店,因此,接待方先安排我們去位于舊金山城西北部最高處的一座山頂,俯看灣區(如圖一,灣區是由舊金山、索薩利托、伯克利、索諾馬、納帕等組成的城市群)全貌,并介紹了美國和舊金山的概況以及團組在舊金山學習交流的具體日程安排。

 1

圖一

時間過得很快,一會兒就到了中午時分,接待方安排我們在位于城郊接合部的一家中餐館用自助餐,由于我們已連續10多個小時沒有正常用餐,再加上“兩個白天”的時差效應,使得團友們個個朦朦朧朧、疲憊不堪,所以,這頓午餐我們特別期待。午餐結束后,我們就直奔下榻酒店、草草安頓好行李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房間休息了。由于下午沒有公務活動,接待方安排我們去了舊金山市政廳參觀。

到達美國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4日(當地時間,下同),我們就按照此次行程的學習計劃,正式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以下簡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 California,Berkeley,簡稱UC Berkeley)進行了學習(圖二為加州伯克利分校校園古樹,圖三為斯坦福大學校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一所在世界和美國很有知名度的大學,也是加利福尼亞大學9所分校中歷史最悠久和最有聲譽的一所,學生中光“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25位,美國現任能源部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 即是該校的畢業生。

 2  

   圖二       
3

                                                                                                                                        圖三

在伯克里,接待方邀請了于光認教授、Jolio教授、加州伯克利大學勞倫斯研究室碩士Willom T Hagon 等學者教授為我們講課,我們在該校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可再生能源在美國的應用;可再生能源在美國應用的種類;可再生能源運用的特點;建筑節能的重要性、目的和意義;美國新能源運用介紹;美國國家和州政府對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獎勵政策等。

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學習,我們重溫了一回學生時代,也感受了美國式教育的樂趣。這里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每次上課,除教授外,都有隨員當場翻譯,教室內沒有黑板和講臺,教授會準備好PPT課件,用電腦和投影儀講課,教授的講課都非常認真又不失風趣,每次講課前會告知學員講課的內容,并安排學員提問環節,也允許學員在教授講課時打斷他的講課提問問題。在講課中,盡管我們都是“大齡”學員,但老師為了增強學員的記憶力和學習興趣,有時會用游戲的方式教育我們,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很受我們的歡迎,所以,我們每次面對新的教授,都沒有感到拘謹和壓抑。

通過學習與交流,我們了解到了美國政府對建筑節能的政策和措施配套有效,各項規定都有非常細致的表達。譬如:政府有節能獎勵政策和具體實施細則(如在聯邦節能獎勵政策中,細分到企業節能稅費減免、企業節能資產折舊、企業節能稅費豁免、企業節能稅費抵免、聯邦撥款計劃,聯邦貸款計劃、個人節能補貼、個人節能稅費抵免等等)、有確保政策實施到位的措施和辦法;政府有關部門規定了建筑細部(如屋面、外墻、門窗)的具體做法要求,提出了相應需要達到的指標;根據建筑性質的不同使用抽水馬桶的用水指標;規定了再生能源利用的規劃發展目標:2010年前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為8%,到2035年的比例為15%等等。同時,為了提高全民節能意識,當局甚至還教育國民利用改變人的行為習慣來“節能減排”,譬如:減肥、戒煙、騎自行車等等。

10月29日,我們前往加州州政府并拜會了州能源署和環境署,加州州政府所在地,不在所屬行政區域的舊金山和洛杉磯等大城市,而在位于加州中部距離舊金山兩個多小時車程的一個叫薩克拉門托的小城市,這和美國所有州政府的所在地設置是一樣的。

上午,我們聽取了州能源署(圖四為大樓外景局部,圖五為會議室頂棚)再生能源職員和建筑標準辦公室Brian McCollough,Enery Analyst、Craig Hoellwarth,Supevisor先生的能源分析和加州綠色建筑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情況介紹。LEED是一個評價綠色建筑的工具,宗旨是在設計中有效地減少環境和住戶的負面影響;目的是規范一個完整、準確的綠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濫綠色化。LEED由美國綠色建筑協會建立并于2003年開始推行,在美國部分州和一些國家已被列為法定強制標準。經LEED認證的建筑,比普通建筑投資成本約增加20-30%,但使用成本大大降低,一般會在5-10年內就會收回投資,目前,在美國經LEED認證的建筑已有10000幢,在中國大陸僅250幢。

 4  圖四  5

                                                                                                                                            圖五 

加州能源署辦公大樓是一座設計十分節能的大樓,結構形式為現澆鋼筋混凝土密肋樓蓋,所有柱子、頂棚鋼筋混凝土結構表面全部裸露,外圍護結構裝有活動遮陽,各種室內管線直接敷設在結構表面。這種建筑結構施工工藝要求較高,但這幢大樓的施工質量堪稱一流,結構自然美一覽無余。大樓采用這種結構設計方式,可能是為了體現和貫徹能源署節約能源的理念吧,但這樣的建筑結構形式在美國十分少見(也許是示范工程吧!)。

下午,我們實地參觀了州環境署大樓(圖六為大樓結構防火保護和頂棚保溫板做法),并聽取了環境署有關負責人就環境署大樓節能設計、使用情況的介紹(物業管理)。

 

                 1

 圖六

這是一幢在當地新建不久的最高建筑,主體采用全鋼結構,從現場觀察和介紹中我們得知,這幢建筑的外圍護結構和內墻隔斷均采用可再生材料,空調、水、電等設備全部采用智能化輔助設計系統進行管理,從而較好地提高了建筑的節能效率。同時,環境署還十分重視員工的節能教育,鼓勵和培養員工提高全方位的節能意識。譬如:掛式的自行車停放方式(節約用地);紙張的雙面利用;文具的調劑使用;空調的限溫設定;垃圾的分類處理等等。該建筑還在地下室建成了自成一體的廢紙和垃圾處理系統。

美國的市政廳是向老百姓開放的,和舊金山市政廳一樣,你甚至可以到首長辦公室參觀。我們經常見到當地學校成群結隊地組織學生到市政廳參觀游覽,感受政府行政氛圍,但不管你是誰,進入市政廳都需要進行安全檢查,這也是美國特色。

雖然我們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學習和加州州政府的交流時間短暫,但我們初步了解了美國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建筑的基本情況,知道了美國建筑節能與目前我國發展的不同和差距,也感受了美國普通國民強烈的“節能”意識。

我們在舊金山的學習交流至30日全部結束,共計8整天。

10月31日,是我們在舊金山的最后1天,接待方安排我們游覽了舊金山市中心,并參觀了舊金山的象征金門大橋(圖七為金門大橋雄姿)、花街、漁人碼頭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世博會)會址(茅臺酒就是在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并就此一舉成名的)等景點。

6

 圖七

團組在第一階段任務結束后,當晚就及時召開了會議。會上,團長對全體學員學習參觀的收獲進行了總結和肯定,并部署了第二階段的工作,團員們也對自己的學習體會進行了很好的交流。

11月1日早上,我們滿載著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學習和加州州政府交流的收獲,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了逗留9個晚上的美麗舊金山,搭機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美國東海岸城市紐約和華盛頓等城市,開始此次行程第二個階段的參觀和考察。

按照計劃,我們于11月2日晚上,按期抵達了向往已久的世界上最具魅力城市、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由于10月29日颶風“桑迪”登陸紐約,曼哈頓部分地區變成了澤國,根據美國能源部對未公布的數據,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9日14時,包括新澤西、馬里蘭、弗吉尼亞、特拉華、北卡羅來納等11個受颶風“桑迪”影響的州共有近32萬戶停電,其中紐約州和新澤西州最多,分別有大約10.5萬戶和8.8萬戶,損失慘重,但這些情況我們在舊金山和通過與國內領導和親朋好友的電話交流中已初步了解。

我們走下飛機,當地導游已手舉歡迎我們的牌子,如期出現在機場出口處迎接我們,由于當局搶修及時,在第一時間保證了機場的正常運行,因此,我們在步出機場的一剎那并未感覺異常。但令我們驚訝的是,我們剛與導游接上頭,他卻告訴我們:“晚餐地點和賓館的地點尚未落實”。頓時,大家恍然大悟,感覺情況不妙!

汽車緩慢地駛出機場,只見沿街建筑大部分沒有燈光、商鋪大門緊閉、道路燈光昏暗、市民提著汽油桶在加油站排起了長隊(如圖八所示)等待加油。我們沒有見到想象之中紐約繁華美麗的夜景,我們這才知道這座城市剛剛經歷了一場百年一遇的颶風災害是那么的厲害,并就出現在我們眼前。

7

圖八

由于紐約遭受颶風“桑迪”,我們在紐約的行程全被打亂,在汽車駛往市區的行程中,導游不斷地給我們聯系飯店和賓館,“這個不行”“那個沒有”,團友們只能在車內“保持沉默”,等待著好消息的早點到來。

經過導游大約半個多小時的聯系,我們總算得到了晚餐終于落實的好消息,大家忐忑的心也終于落下,汽車加速向飯店方向駛去。不一會兒,就到達了我們預定的飯店,在導游的一陣張羅下,熱騰騰的中餐很快就擺上了桌面,團友們開始分享來之不易的美餐,但此時導游還在幫我們聯系當晚的賓館,我們晚上住在哪里還都不知道。要知道在這個非常時期,想找到一家適合我們團組的賓館是多么的不容易!終于又得到了好消息,導游在紐約附近的新澤西州幫我們找到了賓館,大家的心又一次平靜了下來,但聯系了好久,我們一個團隊需要住兩家賓館,面對天災,我們只能“無語”,但也只能“認命”了,誰讓我們這個時候到達這里呢?

7

圖九

到達紐約(圖九為曼哈頓局部建筑群)的第二天,也就是颶風災害已過去的第4天,城市的功能在漸漸恢復、影響在慢慢縮小,但導游還是不知道當天的行程如何安排?行程中會出現什么情況?當天,雖然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但初冬的紐約,經過颶風“桑迪”的洗禮,仍難掩不住它的創傷和悲涼。也算是老天“保佑”,我們總算走馬觀花似的游覽了華爾街、自由女神、聯合國、洛克菲勒中心、第五大道和時代廣場等景點,領略了紐約的另一番“景象”。帶著一絲絲遺憾,我們提前結束了在紐約的行程,于到達紐約后的第三天一早,就匆匆驅車前往美國的另一個城市,哥倫比亞特區——美國首都華盛頓。

汽車從紐約出發,沿著大西洋的95號高速公路由北向南行駛,經過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特拉華州→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后到達華盛頓。和美國西海岸一樣,一路上寬闊的公路、茂密的森林、鱗次櫛比的漂亮別墅、大片的田園、現代化的工廠……盡收眼底(圖十至圖十二為在美國沿路所攝田園風光、別墅和風景),中午我們在費城午餐并小憩。到達華盛頓,又是一個華燈初上的晚上,這里,颶風的影響已經消除,但經過又一天的長途跋涉,晚餐后勞累的團友們早早就到賓館休息了。

8

圖十 

 9

  圖十一 

 9

圖十二

到達華盛頓的第二天,是11月5日,我們一整天在市區參觀游覽,主要參觀景點有:白宮、議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館、羅斯福紀念館、約翰遜紀念館和航空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等,這里的所有公共場所都是對公眾免費開放參觀的。

 

雖然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和政治、立法中心,但它卻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市區面積只有176平方公里(嘉興市含五縣二區面積391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含南湖、秀洲區建成區面積2012年底已超過90平方公里,也就是只相當于目前兩個嘉興市區的大小),人口158.8萬,人口中大部分是公務員和律師,它位于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中心。華盛頓市區沒有繁華的商業區和高樓,沒有較有名的景點,但有三個機場,且兩個是國際機場。

第三天上午,我們參觀了自然博物館,午后,由于沒有安排活動,時間非常充裕(其實在華盛頓游覽一天已足夠),我們就早早前往機場等候飛機起飛,再一次由東向西橫跨美國,返回西岸,前往洛杉磯。

由于華盛頓飛往洛杉磯的飛機因故,起飛時間延誤了近5個小時,這是我們此行的唯一意外,所以,我們于11月7日凌晨才到達洛杉磯,洛杉磯也是我們這次美國之行的最后一站。

我們在洛杉磯參觀了好萊塢環球影城的夢工廠、侏羅紀公園、4D電影、環球鬼屋、水世界和位于洛杉磯市中心的星光大道。團友們很多都是籃球迷,我們有幸在導游的幫助下,購到了11月9日(星期五)晚上的NBA職業籃球賽門票(國內同時直播),在著名的洛杉磯斯坦斯球館(Staples Center),親眼目睹了洛杉磯湖人隊101比77戰勝金州勇士隊的比賽,領略了科比、斯蒂芬·庫里等大牌球星的風采,感受了美國式的籃球比賽氛圍。洛杉磯是我們此次行程中最辛苦、也是最放松的幾天。

11月10日,我們還去了位于洛杉磯南側的城市圣地亞哥,考察了位于科羅納多島上的一家療養院和一處墨西哥古建筑群,并順道游覽了令世界矚目的太平洋艦隊。

11月11日上午8:00,我們從賓館出發,前往洛杉磯機場,11:20飛機準時起飛,經過近14小時的長途飛行,我們的班機于北京時間11月12日17:45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晚上20:00,滿載著赴美培訓、考察的收獲和領導、親人們的期盼,我們順利返回了嘉興,安全、順利、圓滿地完成了這次赴美任務。

由于團組在行前準備充分,因此我們在美國期間的學習交流、參觀考察和生活均十分順利。在團長章一川同志的悉心關照和帶領下,團友們自始至終保持了較好的精神狀態,認真做到了服從團隊安排、互相關心幫助、思想行動統一,并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和思想頭腦,不涉足低級趣味場所,用實際行動自覺維護了做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和形象。

下面,我們列舉一些在美國的所見所聞,來品味與分享他們的建筑設計細節和人文關懷,同時,也應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1、賓館見聞

門廳、房間的裝修和陳設較為簡單,標準遠低于國內,整個美國標準是基本統一的,但設施齊全也不會多余的,所有物品細節做到周到、安全、實用、細致,實讓人有點驚嘆。譬如:

門廳(內外)僅滿足使用要求,面積緊湊,沒有華麗的裝修,地坪、墻面以涂料為主,絕大部分賓館是不采用花崗巖面層的;

房間內除基本寢具外,很人性化地配有電熨斗、活動熨板、咖啡壺、冰箱等日常生活用品,賓館里不備牙刷、牙膏和拖鞋,小包裝的肥皂、沐浴露、洗發液如果客人沒有用完,服務員是不會重新增加的,包括沒有用過的浴巾、毛巾、手巾,但服務員會幫你整理好;

衛生間手紙筒備有兩個,一個用完了,可以使用備用的一個,保證手紙永遠是有備用的,不會遇上如廁后沒有手紙的尷尬;

衛生間的門拉手處在墻上裝有保護門和墻面的裝置(類似門吸,但裝在門把手位置,如圖十三所示);

10

圖十三

大部分賓館的衛生間墻面瓷磚僅在浴缸范圍鋪貼,其余部位都用防水涂料;

固定浴缸簾子的金屬桿是圓弧并向外凸出的,這樣設計主要是可以增加洗浴空間并增強金屬桿的剛度;

窗簾上在開啟處均裝有拉啟窗簾的“導桿”,可使窗簾拉啟時用力均勻、拉啟自如;

房間的頂棚采用毛面環保涂料(不是普通的無毒環保涂料,而是一種能緩解室內有害氣體的涂料,還有吸音和美觀的功能,比一般涂料厚);

房間的臺燈和落地燈底座上均帶有多個電源插座和網絡插座,客人可以使用它來充手機、相機電池或使用電腦(相當于接線板的功能,如圖十四所示);

11

圖十四

床頭柜上放置一專用電器(如圖十四所示),它主要有時鐘(鬧鐘)、收音機等功能,特別是讓你在黑暗的夜晚一睜眼就能實時知道時間,也是晚上解手借用的光源(相當于地燈的功能);

所有賓館房間都裝有新風系統,在房間內感覺空氣新鮮、流通、舒暢,那怕是冬季,單衣晚上洗完后,第二天就可以穿了;

賓館的早餐品種簡單,很多是生和冷的,全美也幾乎一致,但你不用擔心衛生問題;

每個房間備有箴言、勵志類的書籍,如英文版的《圣經》和臺灣知名佛學大師證嚴上人著的《靜思語》,可見他們對文化的重視。

12

圖十五

2、市中心道路側石和人行道絕大部分是混凝土路面(圖十五為斯坦福校園無障礙通道),包括機場、紐約聯合國大樓和第五大道等著名地域。在白宮周圍見到一小部分雖然采用花崗巖,但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花崗巖(圖十六為白宮后馬路無障礙通道)。

13

                                       圖十六

3、建筑物中,墻體和屋面瓦沒有見到粘土制品,門窗玻璃也并非全部采用中空玻璃,尤其是加州地區。

4、大部分建筑外墻采用涂料面層,很少見到瓷磚貼面,尤其是幾乎沒見到“干掛花崗巖”。

5、公共衛生間的門均裝有自閉裝置,門的正面在推手位置均有金屬護板。除男女廁所外,一定還配有殘疾人廁位。所有衛生間均備有手紙、濕手烘干器和熱水。

6、國內被“淘汰”的窗式空調,在美國城鄉經常見到。

7、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下水排污窨井深度較深,時常在城市街道看到近10米深的窨井,不會因大雨而影響排澇,花園、草坪都設有自動噴水裝置(如圖十七所示)。

11圖十七

8、公共設施實用、堅固、完整、衛生。你不用擔心臺階會缺一個角、少一塊面磚或臺階有松動的情況;欄桿雖然規格很小,但你不用擔心它的剛度,我們經常用手試驗其穩定性,但答案肯定是多余的;室內外公共座椅不一定豪華,但一定堅固、衛生,用手模是不會有灰塵的。(圖十八為華盛頓航天博物館外臺階及護手、圖十九為芝加哥機場廁所隔斷、圖二十為舊金山金門大橋附近露天公共座椅)

14

  圖十八 

 14

圖十九

16

圖二十

9、居民絕大部分住別墅,并遠離鬧市區,不管城鄉,標準接近,別墅大部分層數是1-2層,較少有3層的,每幢建筑面積在150-300平方米左右,結構形式主要是木結構的,墻面大部分采用涂料,外門窗采用塑鋼、鋁合金、木質的均有,屋面瓦大部分采用水泥瓦或油氈瓦,別墅配有游泳池的很少,豪華別墅也較少,大部分是小巧精致型的。在美國,不管城鄉沒有見到成片的多層、高層住宅小區。

 10、美國的國旗隨處可見,包括在普通居民樓上,國民國家意識普遍較強。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無論經濟、科技、國防、文化等等在世界遙遙領先并影響著整個世界,這是我們目前不可否認的事實。此次美國之行,讓我們增長了見識、深受了啟發,也激發了動力,建筑節能只是我們在美國學習、了解和發現的其中一部分,但“實用、經濟、美觀”的建筑設計方針和理念,在美國表現得是那么的游刃有余、淋漓盡致。在整個行程中,我們處處感受到了美國式的文明和自信,并滲透在美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使我們記憶深刻。

我們沒有、也不應盲目崇拜別人,更不應有吃不到葡萄的感覺,雖然目前他們遠領先于我們,但我國與美國國情不同,我們要實事求是、理性面對,客觀公正、務實包容和全面正確地看待我們的差異。

面對我們發展中的不足,我們應當知道:他們一邊在竊喜“中國不會不買波音”“蘋果的未來在中國”、一邊在享用中國廉價的產品,又一邊在大打“平等、民主、自由”的旗號的同時,經常“掩人耳目、渺視嫉妒、耀武揚威”,并以“世界警察”的角色,在我們的核心問題上“指手畫腳”,時而做“和事老”、時而玩“曖昧”,使我們對其變得復雜、另類和不安,對此,我們應當徹底覺悟并行動。美國是別人的美國,他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中國雖有不足,但她是我們偉大的祖國。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有五千多萬同胞在世界各地為祖國的發展搖旗吶喊,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已取得了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成就,世界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經濟秩序,也正在被中國的崛起而改變,熱愛和平和勤奮智慧的中華兒女將挺起胸膛、不怕困難、迎接挑戰,勇往直前地迎著歷史的車輪前進。

我們不回避與別人存在的差距,但我們一定要走“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辟專章闡述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并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讓我們緊緊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為首的新的黨中央周圍,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手中。勿忘昨天的苦難與輝煌,無愧今天的責任與使命,不負明天的夢想與追求,更加美好的中國,將在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中、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奮斗中變為現實。

我們的團友中,年齡最大的50歲、最小的38歲,平均年齡45.2歲,大部分是接近50歲的人,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我們有著同樣的生活和成長經歷。憶往昔,我們奮發努力,無悔青春;話今朝,我們肩挑重擔,使命在肩;看未來,我們責任重大、任重道遠。讓我們用一首短詩結束我們的“報告”吧!

美帝之行感悟多,千言萬語涌心間;

天命之年責任重,歷史使命勇挑肩;

人生旅途光陰箭,盛世年華用心惜;

努力耕耘報祖國,中華強盛誰能敵!

以上是我們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和體會,由于認識和知識水平有限,內容和觀點不一定正確,敬請多多見諒。

感恩時代昌榮、社會進步!感謝組織關懷、領導厚愛!使我們有這次培訓、考察的機會。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