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3-83853584
首頁 > 企業動態
深圳感想
時間:2019-04-23 10:50:46

 

深圳感想

 

董發根

 

  深圳,位于廣東省南部,與香港一水相隔,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知名的華為、萬科、平安等大企業總部都設在那里。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象征,如今它已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也是未來粵港澳灣區的中心。深圳,對于我而言,與大多數人一樣,沒有在那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太多經歷,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十分膚淺,但它也有我成長的印跡和記憶。

  2019年4月2日~4日,我第四次來到深圳,這次是來參加為期兩天的第15屆世界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也是我第二次參加這樣的年會。

  當前,我國建筑業正處在轉型發展和調整升級的重要時刻,參加此次會議主要是了解行業發展動向,特別是新的建設工程組織模式和新業態下的政策、法規。

  大會會場設在深圳國際展覽中心,來自世界各地近萬人的專家、領導和學者在這里齊聚一堂,這是一次世界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的盛會。能容納5000人的大會議廳氣勢恢宏,我們集中在這里聆聽大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專場報告廳內容應有盡有、權威高端,新技術交流、新產品展示同樣各取所需、琳瑯滿目。兩天的緊張學習和參觀交流,信息滿滿,大家收獲頗豐。

  深圳國際展覽中心位于福田區CBD中央。這里周圍高樓鱗次櫛比,交通四通八達,人流川流不息,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了深圳這座城市的變化之快。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試驗地,因此,這里的每一點信息和變化都備受世人關注。由此,也翻開了我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和感想。

   第一次來深圳是1988年的秋天,那時,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改革從農村到城市,新生事物不斷涌現,家庭聯產承包制全面實施、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大型國企在各地設立分廠、“全民辦集體”如火如荼、“中外合資”成為新寵,各種所有制企業百花爭艷。那一年,臺灣同胞回鄉探親也成為一個社會熱點。

  1988年,深圳的名字已經如雷灌耳,但那時嘉興的高樓還寥寥無幾,高層建筑建成的只有江南大廈、商業大廈和電力大樓3座。這一年,也是我剛到設計室工作的第2年,我們單位(嘉興市綜合設計室)有幸中標嘉興某銀行大樓(開發大樓)項目的設計任務,該方案由我一位尊敬的師長主持設計,模型也是自己動手制作的。

  由于該項目頂層設計為旋轉餐廳,為了取得該方面的技術信息,保證項目設計順利進行,我隨單位領導赴廣東考察,單位領導也是我們考察團的領隊,成員都是市科協下屬相關學會的負責人或骨干,我相當于單位領導的秘書兼助手,也是團隊中年齡最小的。

  當時,由于長時間受計劃經濟和經濟條件等限制,只有少數單位的供銷員或領導才有機會出差,對普通人而言,出差的機會很少,而旅游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第一次到廣東出差,我和團隊中大多數人一樣,感覺什么都是新鮮的。雖然此次廣東出差時間長達21天,但我卻很享受在那里的環境和過程,覺得充實的時間過得太快了。這次我們去廣東出差到達的城市有廣州、深圳、珠海和中山、佛山、番禺等,當時凡是廣東有旋轉餐廳建筑的城市,我們都去參觀了,當然,對深圳的印象是最深的。

  在這里,我與大家分享當年記憶猶新的幾件事。

  參觀中英街。中英街最吸引人的是那里有豐富和相對便宜的商品,特別是內地買不到的商品,也可以體驗“出國”的感覺。那時,香港旅游尚未開放(有錢也不行),到香港只有很少的商務人士,因此,到深圳出差去中英街是內地人必去的地方。記得那時采購的商品主要有電子表、“力士”香皂 、“夏士蓮”雪花膏、衣料、和“箭牌、希爾頓、良友”香煙,還有金銀首飾等。對我來說去中英街采購商品并不重要(也沒有消費能力),開眼界、看新鮮才是目的。

  參觀國貿大廈。當時國貿大廈剛建成使用不久,53層(含地下室)、160米高是當時深圳和國內最高的建筑,更是“深圳速度”的象征,電梯1分多鐘就能到達頂層,參觀國貿大廈的感受,興奮之情難以言表。那時,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國際政要尼克松等人也到訪過這里,可見國貿大廈曾經的“吸粉”能力有多大!因此,到深圳參觀國貿大廈也是外地人的必修課。

  乘坐廣深列車。從廣州坐火車到深圳,這趟列車給人的感覺除了比內地綠皮車寬敞整潔外,沒有站著的乘客,乘客以香港人居多,在列車上只能用港幣消費,第一次見到繁體字的香港《文匯報》,感覺十分新鮮,記得一份賣1元港幣,領導告訴我:“你不必買,到站后你可以隨便‘拿’(香港人閱后留在車上)”,乘車的感覺除了新鮮還是新鮮。

  總之,那個時候能去深圳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除了要用單位介紹信辦特區通行證外,最最關鍵的是出差費用較大消費也高,因此,我十分珍惜和重視這次出差機會。這次出差不僅是“嘗鮮”,更是見識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對于當時我這個特別能接受新生事物的年齡而言,就是“一股春風撲面而來”。這次廣東出差,也對我以后的工作、學習、視野和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也十分感謝單位領導給予我的這次出差機會。

   第二次來深圳是1997年的春節,距第一次將近9年時間,因為第一次對深圳印象深刻,就非常渴望有機會故地重游。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深圳和內地的發展速度再次加快,于是,第二次去深圳的愿望很快實現。那年,我們兩個三口之家商定一起去廣東過年,這也是我們第一次離家在外過年。此次旅行到達廣東的城市有汕頭、廣州、珠海和深圳。

  1997年是香港回歸之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很多老百姓的生活實現了小康,旅游已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這時,深圳與內地的差距已有所縮小,明顯感覺一般普通消費能夠接受,我們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們開開眼界。

  這次在深圳逗留期間,我們除了再次到達中英街和世貿大廈外,增加了新景點世界之窗和錦繡中華等的游覽。

   第三次來深圳也是2000年的秋天,是我們某項目設備考察組去日本考察進口設備,因經香港途經深圳,故僅在深圳用了晚餐并過了一晚上后,第二天一早就離開了。

  那時,盡管深圳發展速度很快,但與香港尚有差距,我已兩次來過深圳,對這里的情況有所了解,再說,國內也開放了“新、馬、泰”旅游,普通老百姓出國夢開始成為現實,深圳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因此,這次來深圳只是匆匆而過。   

  2000年前后,企業股份制改革全面實施,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速轉型期,走向世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加入世貿組織、北京奧運會、航母下海、大飛機上天……物聯網的引入,使中國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如今“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成為中國新的四大發明,“一帶一路”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旅游、汽車早已成為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須。

  這次來深圳與第一次深圳之行已經相隔31年了,距最近一次也快19年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體制和發展越來越使我們感到自信和驕傲,祖國富強是我們最大的靠山,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開通,深圳的GDP總量超過香港,深圳和我們國家都發展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深圳特區成立39年來,從蛇口到前海,從追趕到引領,這座人均年齡只有32歲的城市,也就是我第一次到深圳剛出生的一代人,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主角。當年的中英街已成為歷史的文物,當年的國貿大廈已成為不起眼的矮個子(深圳目前樓高大于200米的建筑有106幢),當年的廣深列車早已被“復興號”取代。

  此次會議期間的4月3日中午,我利用會議午休的機會,特意來到所住酒店5樓的茶餐廳,重溫了第一次來這里吃過的鳳爪、叉燒、菜心、蝦餃和一壺紅茶,雖然一個人的美餐有些寂寞,但絲毫不影響我的心情,面對眼前的菜肴,31年前的故事歷歷在目。用完了午餐,服務員(小杜)見我有些沉思,微笑著問我味道怎樣?并遞過一張意見表讓我填寫,我點頭欣然接受,并很自然地寫下了:“小杜服務優良,菜肴質量一流;故事回味悠長,深圳美好印象。”的打油詩,作為我此時此刻心情的流露。

  這次來深圳的團隊成員,都是嘉興市建筑設計行業的同仁,與第一次來深圳不同的,就是我變成了團隊中年齡的長者。真是憶往昔,感慨萬千,憾時間,歲月無情。忽然間,“怎么剛剛開始成熟就老了?怎么剛剛開始明白就老了?”的歌曲在耳邊響起。

  從“瀟灑走一回”到“春天的故事”,從“風雨兼程”再到“一晃就老了”,不就是我的人生經歷嗎?是的,歌曲代表了一個時代,也好像是為我所寫。葉倩文唱的雖是世情感慨,但這首歌伴隨了我們的青春年華。春天的故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們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年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祝你早成功!伴隨我們事業進入頂峰。現在,秋褲大叔則唱出了我們不愿接受的事實:還沒騰出雙手擁抱自己,時光竟已走得這么匆忙……

 

                                二〇一九年四月七日